一、第一套人民币
第一套人民币于1948年12月1日正式从小灰楼开始发行,到1955年5月10日停止流通使用。共发行了12种面额,62种版别。其中最大面值达到5万元。
第一套人民币上“中国人民银行”字样是由董必武同志亲自题写的,排列由右向左。在发行当天,时任发行科科长石磊同志用冀南币按比率换下了人民币50元第一号。为了配合宣传第一套人民币,人民群众编制了快板和黑板报。第一套人民币版别复杂,质量也参差不齐,这是由于当时印刷设备、物资供应等条件限制造成的。可是即便如此,第一套人民币依然为统一全国货币以及建国后的经济恢复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二、第二套人民币
随着经济恢复和生产发展的需要不断增强,同时为了消除通货膨胀,在1955年的3月1日,我国发行了第二套人民币,而且首次发行了硬分币。于1973年8月15日退出流通使用,共发行11种面额,16种版别。它与第一套人民币的兑换比例是1:10000。这套人民币在设计上还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毛主席一直反对把自己的头像印在钞票上,所以在设计这一版红一元时,根据毛主席的意见,把天安门城楼上的主席画像去掉;后来因为红一元褪色而改为黑一元时,周总理亲自为天安门城楼两侧加了两条标语“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第二套人民币的中国人民银行字样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是董老题写的版本,而是由当时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室参事马文蔚先生题写的,顺序也变为了由左向右。其中的“国”字和“银”字都是繁体的,后来从第四套人民币开始,将繁体改为简体,成为人民银行通用字体。
第二套人民币当时还在苏联的协助下印刷了三元、五元和十元三种面额,也就是俗称的“苏三样”。这张十元叫做黑十元,也叫大白边,由于当时发行量较少,目前存世量也极少,所以是非常珍贵的。
第二套人民币的发行,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货币制度,方便了群众使用和流通,促进了经济发展。
三、第三套人民币
1959年设计完成的第三套人民币(故又称“五九版”),1962年正式发行,2000年退出流通,共38年,是目前为止流通使用时间最长的一套人民币,共有7种面额、13种版别。
这一套人民币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印刷,图案大多由我国著名美术家、雕刻家精心设计雕刻,采用了多色接线技术,并使用了专用的钞票纸。为了响应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第三套人民币适当缩小票幅,节约成本百分之二十。第三套人民币中1角背绿采用水印钞票纸,当时发行量较少,所以非常珍贵。
80版硬币是新中国铸造的唯一一组铜合金币,并第一批向国外销售。此套硬币在国内发行量较少,未广泛流通,多被集币爱好者收藏。
发行第三套人民币,增强了人民币的防伪能力,为健全我国货币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