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以陕甘宁、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为代表的边区在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发展经济,独立自主展开金融货币体系建设,与法币和伪币开展斗争,为新中国货币发行探索积累了大量有益的经验。
一、陕甘宁边区的货币流通
1931年至1937年间,国民政府对陕甘宁边区实施经济封锁、军事围剿、金融打压的政策,而根据地军民为谋生存与发展,在边区政府领导下发行了多种货币,比如陕甘边农民合作银行兑换券、陕甘省苏维埃银行银币券、陕甘晋省苏维埃银行银币券、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纸币、布币等,这个阶段货币总量很小,金融实力较弱。抗日战争爆发后,边区政府在西北分行的基础上,改组成立了陕甘宁边区银行,先后发行过三种类型货币,即:光华商店代价券、边币和贸易公司商业流通券。(1)光华商店代价券作为法币辅币是为解决市场找零和维护法币信用的临时手段。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协议规定,苏维埃共和国西北办事处改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不发货币,法币为这一时期边区流通的主币,但推行之初小额辅币奇缺,严重影响商贸流通与经济发展,为缓解此种情况,1938年6月边区政府批准边区银行以光华商店名义发行“光华商店代价券”,面额有二分、五分、一角、二角、五角五中,作为法币的辅币流通,截至1941年2月共发行光华券4348815元(1941年2月发行额内有41600元为边币)。(2)边币作为独立自主的货币是反围剿反封锁的重要金融武器。“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最边区实施了全面封锁的政策,相应的边区政府决定把收回法币作为克服法币不足和弥补财政赤字的对策,并以法币为基金,发行自己的货币。(1)1941年3月边币正式发行,面额有五元、十元、一角、二角、五十元、一百元、二百元、五百元、五千元共十种,积极收回光华券,确立了边币单一货币的地位。同时,边区政府采取了多种手段与法币展开积极斗争,有力巩固了法币金融地位,保持了边区金融的基本稳定。截至1943年底,边币累计发行4307215元。(3)贸易公司商业流通券是回击法币的战略举措。1944年边币在与法币斗争中逐渐取得上风,但出现了边币投资生产周期过长,货币回笼速度过慢,市场萧条抬头,为促进生产,排挤法币,边区政府决定以陕甘宁边区贸易公司及其所属西北土产公司、光华盐业公司、运输公司等子公司全部财产为发行基金,发行流通券,1945年前发行的共有5元、10元、20元、100元、500元等七种票面,至1947年累计发行2194478元。1948年1月,陕甘宁边区银行与西北农民银行合并,停止发行边币,并按陕甘宁边币20元兑西北农民币1元的固定比价并行流通。
二、晋察冀和晋冀鲁豫边区货币的流通
1937年11月党中央建立了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它主要以晋东(包括雁北)、冀西、冀中、察南组成。当时流通的货币种类很复杂既有河北钞、晋钞、察钞、法币,又有平津杂钞和各类土钞为等流通币,为了解决边区财政问题,发展经济,保障供给,1938年3月正式成立了晋察冀边区银行,以粮食、棉花、法币为保障发行边币,先后发行了一元、二元、五元、十元、五十元、一百元、二百元、五百元、一千元、五千元的币值,57种不同版式版别面值的边币(其中总行36种、冀中分行8种,冀热辽分行13种),1940年8月前后,为解决边币小额流通不足特别是辅币发行不足的突出问题,经边区政府同意,在冀中行署的领导下,冀中区的许多县合作社印刷了面额1角、2角、5角的流通券,共计400万元,这些流通券的印制发行,在支持生产、调剂金融上起到了积极作用。截至1947年底晋察冀边币发行额达到5546亿元。1937年10月八路军一二九师挺进在山西太行和太岳山区,1938年4月,扩建为晋冀豫根据地。当时边区各地的金融货币市场十分混乱,在金融贸易和市场流通方面表现为日伪钞、法币、鲁钞并行,土票与杂钞混用,各县一般发行地方流通券,如南宫、衡水、枣强、清河、宁晋等县发行的县票,还有只通行于一村一镇的地方流通券。1939 年10 月成立冀南银行正式发行边区币, 1940 年7 月,“黎城会议”确定冀南银行币为冀南、太行、太岳三大战略区的法定本位币。币值从贰圆券及拾圆券伍佰圆券, 共达1 2 种,抗战结束至1948 年发行贰仟圆券, 共发行6 种。冀南银行在前后9年时间里,共发行本币47种,本票9种,累计发行冀钞2012.7亿元。
三、多种边币的合并
1947年下半年,各个解放区逐渐统一,党中央决定统一解放区内部币制,遂收回五六种名称不同而且币值不等的区内通货,并使相互连接的解放区之间不同货币的固定比价流通。1948年1月西北解放区停止了陕甘宁边区银行发行权,率先将西北农民银行所发行的货币称为西北解放区内的统一货币,同年4月,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大解放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晋察冀边币与冀南币实行固定比价互相通用。同年10月,山东北海币与西北农民币和华北解放区的两种通货先后实行固定比价相互流通。11月北海币又与华中币通用,这样,华北、华东和西北三大解放区的货币完成了初步统一。除此三大解放区以外,中原解放区使用的中州币,东北解放区使用的东北地方流通券,冀察热辽边区使用的长城币等。虽然货币的种类逐渐减少,比价相对固定,但由于不统一收付携运不便,折算仍然诸多困难,无法满足解放战争需要。随着辽沈战役的胜利,东北与华北解放区连成一片,北京和天津陆续解放。1948年11月18日,董必武主持华北人民政府第三次政务会议,决定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同年12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发布布告宣布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中国人民币。决定:(1)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为中国人民银行,所有三行发行之货币,及其一切对外之债权债务,均由人民银行负责承受。(2)12月1日起发行中国人民银行钞票,定位华北、华东、西北三区本位币,统一流通。冀南币、边币、北海币、西农币,逐渐收回。旧币收回前,旧币与新币固定比价照旧流通,不得拒用。1948年12月,我党在前期银行工作的基础上,合并了华北银行、北海银河、西北农民银行,统一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开启了党中央领导下货币发行的新篇章。
四、边区币发行的重要经验
(一)必须牢牢把握货币的独立自主权。旧中国在帝国列强、国内封建势力和国民党官僚资本主义阶级的强力压榨下苟延残喘,共产党建立革命工农武装割据,这已不仅是一场独立自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更是一场资源与财权的独立斗争。要发展农业和工商业,支持武装供给,改善人民生活,必须要有独立的货币体系。建立封闭独立的货币体系,实施民生财政货币政策,筹措收入,保障供给,革命根据地才能存续并发展起来。建立独立的货币体系也是环境倒逼所致,如果没有自己的货币,国统区法币和敌伪货币就占领了根据地市场,敌人运用通胀的手段对内地财富肆意掠夺,加上物资禁运与封锁,人民生活更是雪上加霜,苦不堪言。
(二)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货币金融政策。抗战时期国内各根据地和解放区物资奇缺,最基本的生活物资只能依靠缴获敌军来解决民需,所以党中央实施了分散货币发行制度,在此期间流通券、边区币、光华券一度同时存在,同时流通,各个革命根据地货币体系既相互独立又统一行动,在对敌对货币的斗争中开拓出几条战线,同时发挥作用,客观上讲,分散货币制度成为统一货币制度的关键步骤,分散性实质上是统一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