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作为“经济身份证”的征信报告越发重要。于是,有人瞄准其中的“商机”,一些打着“征信修复”“征信洗白”“征信铲单”等旗号的虚假宣传和诈骗层出不穷。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提示,征信领域不存在“征信修复”“征信洗白”等说法。凡是声称合法、收费的“征信修复”“征信洗白”都是骗局,任何人都无权随意删除、修改征信记录。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党委书记陈建华接受《中国金融家》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几年,征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社会公众日益重视自身的信用状况。但一些不法分子在商业利益驱使下,谎称可以帮助信息主体删除或更改征信系统中的不良信息实施诈骗,扰乱金融市场秩序和社会治安。作为征信从业者,我们有义务和责任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肃清征信行业乱象。所以,我在两会期间提交了一份《关于开展联合整治征信修复骗局专项行动的建议》。”
谈起这几年的履职感受,陈建华感触颇多。他告诉记者:“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安排,2020年,我从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调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任党委书记。两年来,征信中心各项重点工作有序推动,成效显著,我们完成了四大历史性工程的建成及运营服务,这四大工程是二代征信系统、上海同城数据中心、征信系统同城双活数据中心和全国统一的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
《中国金融家》:两会期间,您提交的议案建议主要出于哪些考虑?请谈谈背后的故事。
陈建华: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今年向大会提交了两份议案、两份建议,分别是《关于制定征信管理法的议案》《关于制定反电信诈骗法的议案》,以及《关于开展联合整治征信修复骗局专项行动的建议》《关于推动民间借贷规范发展的建议》。
目前,我国征信业在新形势下面临诸多挑战,征信法律效力位阶较低、传统征信监管模式相对滞后、新旧法律法规适用衔接不畅等问题日渐凸显,亟须结合当前行业背景和立法实际,制定国家层级的征信管理上位法,对以《征信业管理条例》为主的现行征信立法进行健全完善。建议制定反电信诈骗法的初衷是通过有效措施依法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成效并持续巩固深化,以便更好维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合法权益和社会安定和谐。推动民间借贷规范发展的建议,则致力于解决民间借贷的痛点、难点问题,从完善制度、强化监督、创新配套服务等方面提出各项措施引导民间资金有序良性融通。
以上议案建议的提出,都是从促进征信市场规范有序运行的角度,为推动数字经济时代征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中国金融家》:大数据时代,我国征信业面临哪些新形势和新挑战?如何规范征信市场健康发展?您有哪些建议?
陈建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在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随着金融科技的加速融合发展和不断创新,数据要素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以数据为核心资产的征信业进入了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一些新挑战。
一方面,网络技术变革深刻改变征信行业市场格局,催生了互联网征信等征信新业态的发展壮大。基于电子商务、网络社交平台、互联网金融等产品和服务产生的海量数据资源受到业内广泛关注和应用,例如信息主体的行为数据、社交数据、消费数据、财务数据、网络爱好及倾向数据等,征信业数据资产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扩展。
另一方面,我国信息安全与保护以及征信行业监督的法治化环境显著改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出台,从个人信息权利、隐私权、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对征信活动提出更高要求,加强征信信息安全和信息主体权益保护成为征信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主题。
同时,信息主体和金融机构对于征信服务有着更高期盼,对于扩展征信数据、持续提高数据质量、丰富产品服务等方面都有较高需求,这对征信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与应用场景全面拓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适应行业发展变化,我结合当前行业背景、立法实际和履职感受,在关于制定征信管理法的议案中,提出完善六方面内容的建议,以期能够推动征信市场健康规范发展。一是明确征信边界和范围,加强对新型征信业务的合规管理;二是区分信用信息种类,完善征信信息处理规则;三是加强信息主体权益保护,实现隐私性与公开性的有效平衡;四是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制度,鼓励信息合法合规使用;五是健全市场监管与行业自律,推动建立良性监管机制;六是新增信用评级等业务规则,全面规范征信市场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作为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即征信系统)这一国家关键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单位,将切实践行“征信为民”初心使命,顺应行业快速变化,积极响应市场需求,不断提升服务创新能力,为我国征信市场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中国金融家》: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办法》,于2022年2月1日正式施行,明确由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承担服务性登记工作。请您简单介绍下“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将如何提高动产和权利担保融资效率?
陈建华: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以下简称“统一登记系统”)是通过互联网为市场主体提供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和查询服务的电子系统。按照《民法典》《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及国务院《关于实施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的决定》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自2021年1月1日起,提供全国范围内动产和权利担保的统一登记和查询服务,截至2021年底登记业务量同比增长82%,有力支持了营商环境优化和实体经济发展。征信中心在动产融资统一登记服务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简化动产担保登记和查询流程。统一登记实现了动产和权利担保登记查询的“一站式服务”,解决了原先动产融资业务确权难、登记和查询效率低等问题。统一登记系统提供7*24小时在线服务,当事人自主在线办理登记,无需登记机构审核,即时生效。只需输入担保人名称即可一键查询,便捷高效。
二是落实国务院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要求,积极探索试点城市机动车、船舶、知识产权担保登记信息与统一登记系统的共享互通工作,推动各类动产担保登记信息的统一查询,为融资主体提供更便捷、更全面的信息服务。
三是推进登记制度建设,中国人民银行于2022年2月1日发布《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办法》,全面明确动产和权利担保登记和查询规则,进一步规范征信中心登记职责,引导市场主体规范开展动产和权利担保登记和查询工作。
四是加强动产担保统一登记制度的宣传推广应用,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等放贷机构,充分应用统一登记政策,提升动产融资效能;同时不断完善统一登记系统功能,扩大统一登记系统应用范围,进一步便利企业融资。
《中国金融家》:过去一年,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在征信数据采集与治理、征信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在2022年,又有哪些重点工作?
陈建华:2021年,征信中心在数据采集和治理方面取得了重要胜利。二代征信系统数据采集切换圆满完成既定目标。截至2021年底,共完成21家全国性银行、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265家地方大型金融机构的切换工作,个人信贷业务和企业信贷业务切换二代数据格式比例分别达到91%、84%。在稳步推进二代征信数据采集切换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将其与数据质量治理有机统一,探索建立覆盖全面、协调一致的数据治理体系,实现对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开展数据资产分类分级工作,实现征信系统数据的标准化分类分级。
2021年,征信中心在征信替代数据采集方面也取得重大进展。为解决“征信白户”问题,发挥替代数据在支持普惠金融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奋力实现替代征信数据应用的新突破,加快建立替代数据采集应用长效机制,推动与住建部等国务院部门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依托部委间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企业电子营业执照在线核查。
2021年,征信服务各项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夯实。征信系统全年对外提供个人征信查询35.7亿次,企业征信查询9579万次,同比分别增长14.1%和34.6%。我们进一步优化商业银行网银、手机银行APP、自助柜员机查询信用报告渠道建设,加强临柜查询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年提供本人信用报告查询1.1亿次,企业信用报告自主查询286万次。我们还大力开展信息主体征信宣传,高效开展征信异议处理,对受疫情影响的四类人群开设绿色通道,切实保障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
展望未来,“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征信业发展面临重大发展机遇期。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征信服务和动产融资服务高质量发展:一是启动征信系统互联网渠道和APP渠道的信息主体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实现服务渠道线上化转型;二是通过互联互通实现公共信息联网核查;三是稳步推进征信数据采集和产品服务;四是加大推广深化动产融资服务,提升动产融资统一登记系统服务质效,加大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应用推广;五是加强科技和安全管理,开展新技术应用探索,保障三大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来源:中国金融家杂志)